作者:一格
请以“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为题,写一篇作文——如果不详加说明,你也许会以为这是某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试题。在语文教育提倡发散思维和语言创新的今天,这样一个题目,足够作者们大笔一挥,写出些颇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其实,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忽然间,你也许嗅到了那字里行间所残留的一息革命味道。
高考恢复已经三十年,回顾一下这几十个作文题目,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我们这批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已经习惯了“话题作文”这种由一点出发,联系实际(其实就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模式时,冷不丁写一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全国卷)或者“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1987年全国卷)这样的准八股文,还真是有点儿不太适应。反过来,如果让那些当年参加高考的叔叔阿姨们来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全国卷)和“燕子减肥”(2006江西卷),恐怕他们一时半会儿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是的,高考年年变革,大纲岁岁更新,三五年也许不觉得什么,可是整整三十年一晃,长长的一张作文单子看下来,忽然发现,我们已经从河东渡到了河西——从意识形态刚刚开始松动时候的准八股,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价值观大讨论,到世纪末充满后现代色彩的多元文化兴起,直至各地方各自为营后的百花齐放——一幅刻画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斑斓画卷,就随着这一串文题,徐徐展开了。
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自我意识”的从无到有。这个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70年代末到90年代前期,题目大多是外展性质的,关注一些宏大的、抽象的主题。比如前面举例谈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及“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78年全国卷)、“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1984全国卷)、“代表学校给《光明日报》写信反映环保问题”(1985年全国卷),“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全国卷)。
到了90年代中后期,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察逐渐增多,出现了“尝试”(1994全国卷)、“鸟的对话”(1995全国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全国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全国卷)等一系列在当时看来富有新鲜意义的题目。这一变革意味深长。因为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强调不仅仅等同于提倡发散思维,更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启蒙。因为,在强调自我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价值观里,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拥有健康的身体一样,是个体独立性(independence)和自主性(autonomy)的基本保障。换句话说,对考生想象和创造的考察,其实质是一种个体意识的启动。虽然命题人未必有如此考量。我们不妨把这个现象理解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结果。
本世纪以来,高考改革步伐加快,各地纷纷独立命题,作文题目一下子变得五花八门。在这个新的阶段,作文形式以“话题作文”为主流,主题上,“自我”色彩十分突出。考生们可以谈情感(“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4),谈认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谈决策(“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2004),谈自我和他者(“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2002;“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4),谈 “心灵的选择” (2002)和“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2004)……一下子,作文题成了心理学的天下。对于考生来说,自我,成为了被考量的主题。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了呢?
日裔美国文化心理学家D.松本把文化现象分为两类:文化世界观(cultural worldviews)和文化实践(cultural practices)。前者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中,而后者则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对个体而言,这两个文化的层面虽然相关,但未必相符。比如说,中国人常挂在嘴边上的“忠义诚信”,是本民族的普适价值观,然而观察人们的实际行动,却不乏背信弃义之举。如此“厚黑”之学,可以看作是一种世界观和实践的脱节。因此,我们分析文本所得出的结论,只能部分反映社会现实,看到一种文化心理的变化趋势;但是这绝不等同于现实。正如一个人在回答一份调查问卷的时候,会无意识地更偏向于选择“社会所期望的答案”,一个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朝着一个该社会群体更为认同的方向变化,而这种方向上的偏转,很可能先于社会习俗和制度的转变。具体一点说,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对欧美个人主义价值观有着一种很高的认同,这从根源上说应该是对现代性本身的一种认同。于是,出生并成长于那个年代的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要做有个性、独立的人。但同时,我们固有的社会文化强调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是人与人之间十分强的互赖性和互相比较。一时间,两种力量交错,人们把这种矛盾内化,出现许多有意思的现象。我个人感触最多的,就是很多同辈人一方面独立自主,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另一方面又无法忽略和他人的互相比较,非常在乎群体对自己的看法。
“小我”在高考作文中越来越频繁的呈现,一方面预言了一个“个人主义”时代的来临,另一方面,也掩盖了固着于社会心理中的一些传统价值。文化之于社会,正如记忆之于个人。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很多单薄的文本,便不再单薄。
高考作文的优劣功过另当别论。单就他的变迁来说,着实含义不少。“自我”的变化,不过其中之一。同理,当看到越来越多“安”与“幸福”的字眼跃然纸上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是一种现实的写照,还是一个善意的“愿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