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8日星期三

城市专题之二:闲扯杭州话——有关方言与文化

[编者语之二]

“呵——城市。”

这个词并没有,如你想象的那样,与那些声响和烟气一般迅速消失在空气中。你感到它正在包围你,缠绕住你。它用神秘感染了你,吸引你去伸进头看个究竟。那么,请你当心,你将踏入一个迷宫。过往、情绪、语言、记忆,他们会层层叠叠地遮挡住你的视线。你前进,却不知道离出口更近还是更远。有些人会开始怀疑,我们曾经看到的那个“城市”,我们曾经提起的那一个,是否真正存在过?抑或,它根本就不在那出口处。它就是这迷宫本身。

[第二篇文章]
闲扯杭州话——有关方言与文化

作者:Tony

最能体现一个地区或国家文化的莫过于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地方语言最大程度地显示了地域特色,保存了该地文化的历史信息。对杭州来说,最能体现其文化特色的不是七大故都之一的称号,也不是西湖的山水,而是杭州的方言。

杭州话是吴语方言中的一种,由于历史原因杭州方言的官话色彩浓厚,也使它成为一个语言中的孤岛。我并不反对提倡普通话,因为它能为国民提供一个进行对话交流的平台,但我绝不赞成不说方言,因为方言中的某些特色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如果因为推广普通话而冷落了方言,久而久之,方言的特性会逐渐消亡,或者被普通话同化。这将成为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全国所有的地区都说一样的语言,那地区的特色又将从何显示?

我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现阶段对各地方言的关注程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以吴方言的代表上海话来说,现在上海能够说很纯正的老上海话的人已经非常少。由于近年来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外来流动人口增多,独特的上海方言正在消失。现在许多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都不太会说地道的老上海话了。再过几十年,我们也许再也听不到:“阿拉上海人,侬是啥地方人?下毛到南京路来佛香佛香。”这样的话了,而取而代之的将是:“上海欢迎您”“Welcome to Shanghai”等等。到那个时候,如果人们要寻找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该何去何从?如果他们发现这里的日常生活、这里的风景建筑、这里的语言衣着和其他城市没什么差别,那么上海又何以为上海呢?

我将根据一些资料和自己的体会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杭州话的与众不同之处。

(1)杭州方言体现了北方话与杭州话揉合的痕迹。举例如下:
北京 杭州 湖州 嘉兴
脸 脸孔 面孔 面孔
乌鸦 乌老鸦儿 老鸦 老鸦
锅 锅子 镬子 镬子
新郎 新郎官儿 新官人 新官人
傍晚 晚快边儿 夜快边 夜快边

杭州话这个特点为杭州曾经作为南宋首都,方言受到来自河南北方官话影响的这个事实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2)用重叠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手段。
单音节重叠后加“交”,表示程度弱化,在句子里作状语。例如:轻轻交、慢慢交、幽幽交、好好交。单音节形容词前附加成份的重叠,表示程度的加强。如:血血红、腊腊黄、石石硬、滚滚壮、笔笔直、蜜蜜甜。而后附加成份的重叠,表示程度减弱。如:绿茵茵、黄哈哈、亮晶晶、慌兮兮、辣乎乎、甜咪咪。这些不正是杭州话的比较级么?只不过它不像英语一样通过词形变化而是用重叠体现比较级罢了。
另外,动词也可以重叠,如:
处置式的动词,可以重叠:衣裳洗洗、带儿系系、炉子生生。后边还可以带形容词补语:衣裳洗洗干净、带儿系系紧、炉子生生旺。
重叠之后可以加“儿”,如搞搞儿、荡荡儿、追追儿、争争儿。
重叠之后也可以带补语,表示请求或命令:坐坐正、收收拢、看看仔细、咽咽过来、揿揿落去、拉拉上来。

(3)杭州话的人称代词单数作定语时,都用复数表示,这一点和普通话有非常大的区别。 如:
格张纸儿请你交拨我们老公。(这张纸条儿请你交给我的丈夫。)
你们老婆到外头耍子去得。 (你的妻子到外面玩去了。)

(4)杭州话里用“蛮、冒、尽该、木佬佬”等,作为程度副词。“木佬佬”另外还有形容词的用法。 这些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语汇。

(5)“把”字句和“被”字句
杭州话从意义上说也能分这两种句子,但统一为“拨”这个字。如:
A式 我们阿哥拨脚踏车骑走得。(相当于普通话的把字句)
B式 脚踏车拨我们阿哥骑走得。(相当于普通话的被字句)

事实上,这种独特的地方很多,不胜枚举。这里再介绍另外一个例子:古代汉语语音经过“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后,现代汉语普通话存四个声调,入声字消失。而杭州方言现存七个声调,比普通话还多三个,显示了其声调的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从地域分布来说,古代的入声保留在现代汉语方言的语音体系中,从北往南看,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字,而在吴方言区,以上海话为代表(当然也包括杭州方言),入声退化成了一个喉塞音,比如“鞋子”的“鞋”字。再往南的粤方言中,则非常完整地保留了-p, -t, -k 结尾的入声字。

近年来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欣喜的现象。一是杭州本地的电视台出现了很多方言新闻栏目。比如“我和你说”“阿六头说新闻”等,都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再有,电视台把一些知名的电影和电视剧用杭州话进行配音。如一部名为“浪漫满屋”的韩剧,在进行完杭州话配音后得到了凤凰涅磐般的重生;还有,杭州本地出现了一支名为“口水军团”的rap乐队。他们用杭州话写歌、唱歌。歌词十分通俗,某些已经成为经典——比如“贱儿饭”和“杭州是个好地方”。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才是成为真正的大众文化。方言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双重化石。要保存一个地区的文化,就要首先考虑到当地的语言。

2 条评论:

化之 说...

很喜欢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也许是上海话近杭州话的缘故,读来十分亲切,觉得从作者对语言的细致把玩中,已然可以感觉到一种江南文化的韵味。:)

匿名 说...

现在人在遥远的香港为了每一天的生活努力学着广东话,若是听见一句吴语都会心里暖暖的。虽然广东话造成了交流的不便,但对比内地很多年轻人不会说甚至听不懂自家方言的现实,香港人对于粤语的感情深厚而且不可抹去,还真的很让我羡慕。哪天内地的方言也能这么渗入我们的感情和平常的生活中,而不是能说广东话和台湾腔成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