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9日星期一

人类学乱弹

作者:郭欣然

曾经随王铭铭老师学了一学期人类学,下文将以书为主线,介绍我关于人类学的一些最初步的想法。

(一)关于《忧郁的热带》

读过列维的《忧郁的热带》,其中有诸多体会,暂且不提。倒是首先发现,这由法语翻译成的中文译本,本身就是一项文化景观。西语翻译成中文,语词句子间的细密的微妙的逻辑过程被打乱或消失是难以避免的。但对于法语的中文译本来说,这变化中更添了繁复而华丽的味道。读着这样的句子是一种享受,像是在热带雨林稠密的空气中行走,空气都浓的可以挤出点碧绿的汁水,又像在咖啡馆柔和的灯光中品着热巧克力,所有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集体欢腾。可就是有一个缺点,读完了一遍没记住什么东西。心有不甘又抓过来英文版的看,才慢慢在字里行间读出人类学的味道,原本散乱的种种感官愉悦有了理论体系的支持,竟有了音乐的韵律。只恨自己才疏学浅,不懂得法文,想来,如果把法文的再读一遍又该是另一片天地吧。

然而,从此就形成了对人类学家的最初印象:他们会选择在一个昏黄的午后,坐在阳台的藤椅上,让思想飘过夕阳,飘过地平线的暗影,飘过时空的囚笼,从一个疏离自我的角度,慢慢整理着一生的回忆。在这种奇妙的追寻中,为过去寻找更多的可能的形式,同时也看到那些桎梏生命的无形的、不曾察觉的局限。除了人类学家,还有谁能去这样超脱的看待自我,眩想着过去?还有谁?还有谁愿意在穿过一层又一层的迷雾后依然坚持着追求,还有谁敢将自己置身于既非己文化又非异文化的真空中,找不到家的方向?还有谁愿意用一颗飞翔的心灵取代诱人的浮华?做一名人类学家,是需要灵魂的。因为要放弃太多。而所有的收获,都在那一瞬间——当你在浑浊中觉察到一丝清新,在迷惘中看到一丝光亮,当你自觉地知道自己的所在,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人类学家是更完整的人。

(二)关于《列维·斯特劳斯》

写上面提到了影响到我前后两次阅读不同感受的其他因素。这其中就包括《列维·斯特劳斯》这本书,利奇写的。最初选择这本书,抱着“追星”似的小市民心态。当时刚刚读完《忧郁的热带》中译本,似懂非懂之间,作者本人倒是对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我决心非要找本书来看看,才对列维的为人和为学有了诸多了解,也许这才让我后面的英译本看得更爽心吧。利奇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很有个性,很可爱。这样说有些大言不惭,因为我实在对利奇的观点了解不多,所凭借的只是《列维·斯特劳斯》的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性情。利奇是对列维的观点持批判态度的,然而自己总是不知不觉地陷入结构主义的框架。人就是这样,对自己对手的了解往往胜过自知,利奇对列维的观点叙述的清清楚楚,不时地加上一些批评和英国佬冷冰冰的讽刺,但基本上没有越过客观的底线,让你分得清作者主观的“在场”与“不在场”。书的一开始,像所有传记一样,完完整整地介绍了列维的生活和学术经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追星”的小小奢求,并且开启了对结构主义的基本介绍;而后开始依照列维的主要学说依次介绍,如象征,神话语言分析等等。看到列维把神话故事大卸八块,一层一层的拆解给我看,又剥开语言的外壳,把背后的语法精简成光溜溜的几何图形,利奇认为,列维对“可能性的代数学”比对“经验性的事实”似乎更感兴趣。这着实让我经历了一次价值革命,关于人类学的。惶惶惑惑中看到了人类学与哲学最接近的这一个面向。从现实提炼出来的理论,通过对于普适性的追求,是形而上的,上升到了认识论的高度。

(三)关于《甜蜜的悲哀》

喜欢萨林斯的洞见,这种深刻的解读,通过对基督教、犹太教原始的信仰和符号分析,将现代西方的学术和生活方式同古老的迷信和神话结构的关系细细地理了出来。文字中经常印有一些矩形的方框,框起了遥远的文化片段来辅助、支持文章中的观点。这是个聪明的做法,至少可以避免利奇对列维的那种“经验证据不足”的批评。而读得像我这样晕头转向的人也可以通过框框里的故事来把萨林斯的理论再搞搞清楚。只是觉得有一点不好,萨林斯对于异文化的理解和表述多基于西方人的记叙,而本地人的述说则少之又少,这样的例子举出来,是否在开始就已经陷入了萨林斯的“西方宇宙学的符号和象征支配”呢?这一个又一个的小框子,框住了一个西方人对于异文化不完整的理解,是否也暗示着萨林斯本人的局限?进一步说,萨林斯对于他写的这本书,同样作为西方现代文化的一部分,有没有进行反思呢?这许多的问题,既是对作者的疑问,也像是对自己的。对于我来说,我又该怎样面对叙述的历史,纸面的文化与现实的冲突呢?我能淡化这些缠绕在自己身上的本文化的烙印吗?
…………

王老师喜欢上课拿着个烟斗,这一学期的每个星期二,走到三教301,总有一种淡淡的香气,若隐若现的飘荡着,于是喜欢坐在第一排,耳朵听得清楚,对于鼻子也是一种犒劳。被老师的pipe熏了一学期,我隐隐地明白了一点道理。人类学就是这么种知识,和烟气交融。它关于远方,在烟雾中让终日包裹在你身边的虚幻退去,看到最遥远也是最真实的世界。

1 条评论:

匿名 说...

人类学是我的盲区……扫盲过后,随便“乱谈”:
"写上面提到了影响到我前后两次阅读不同感受的其他因素。"这句看不太懂……
另外稍感第三本书来的突兀……